他們,歷經(jīng)百年風雨,見證歷史滄桑;
他們,有人已“五世同堂”,家族人丁興旺;
他們,是遠近聞名的老壽星,是生命馬拉松的領跑者;
他們,是健康生活的范例,是“長壽秘訣”的傳承人;
他們,折射出一座城市、一個地區(qū)生態(tài)、人文、衛(wèi)生綜合發(fā)展與進步的縮影,共同構成了人類永恒不變,追尋健康長壽的生命群像……
他們,就是我市的百歲老人。
11月3日上午,市中心醫(yī)院相關人員一行到我市源匯區(qū)民生街,看望居住在那里的百歲老人——王淑珍。
王淑珍老人生于1916年2月,迄今已整整走過了一個世紀的風雨,目前與孫子蔡春生和孫媳一起居住。我們見到老人時,她正拄著拐杖從臥室慢慢走向客廳,熱情地招呼我們落座。在說明來意后,老人既高興又顯得不好意思,她對在一旁的家人說:“這么多同志專程來看我一個老太太,實在過意不去,你們辛苦了”。說罷,還急忙招呼家人沏茶、拿水果。隨后,市中心醫(yī)院相關人員將價值1000元的體檢卡和慰問品贈予老人,并與其攀談起來。
蔡春生介紹說,老太太除了腿腳不太靈便,眼睛有些昏花,身體狀況一直很好,幾十年也沒有生過大病。據(jù)了解,老人在解放后曾于我市火車站附近的大西街(現(xiàn)中華市場北門旁)做過生意,后來年紀大了還到街道居委會工作過。多年在外奔波,豐富的人生閱歷造就了她開朗樂觀、豁達無畏的性格;常年勞動使她的身體素質得到了很好的鍛煉,心情舒暢,體質又好,老人相對就比較健康。
老人也回憶說:“那時候我和家里人在大西街賣干面條,即使最冷的冬天也經(jīng)常半夜起來和面、搟面條、軋面條,然后天不亮就忙活著出門售賣,風像刀子一樣吹得臉生疼,手也凍得像紅蘿卜,但是能夠自食其力,并不覺得苦累”。
王淑珍老人平時愛聽收音機廣播,《包公案》、《岳飛傳》等評書都是她愛聽的節(jié)目,還經(jīng)常聽新聞播報。采訪時,老人還起身回屋里,拿出她的寶貝收音機給為我們展示如何搜索頻道、怎樣調整音量,愛不釋手的樣子有幾分“返老還童”的可愛。
“領導人到哪里視察工作了、慰問群眾了,哪里受災了,哪國打戰(zhàn)了,老太太比我們都清楚,吃飯時還時常給我們念叨?!辈檀荷f。他還講到,老人關注社會發(fā)展也與她早年經(jīng)歷有關,解放后,王淑珍老人曾在民生街居委會義務工作過,直到70多時才回家養(yǎng)老。
記者提起市中心醫(yī)院,老人追憶往事而自豪地說:“我很早就去過,最初在河沿,大家也稱河沿醫(yī)院,我領著婦女干部去檢查衛(wèi)生,醫(yī)院小樓可洋氣了,里面也很干凈,醫(yī)生都會做‘大手術’”。
采訪中,老人直夸孫媳婦平時照顧得好,天一冷就給她又買了新棉靴,說罷,麻利的翹起腳向我們“炫耀”起來她的新鞋子,“好身手”讓我們感到詫異又可笑。
令人更為驚訝的是,老人的日常生活,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。她說:“我平時早晨常吃豆腐腦、包子、油饃,但是最愛吃的還是肉,隔幾天就要讓孫子買雞腿、羊蹄給我吃,一星期不吃就饞得慌”。其家人介紹,老人“新潮”得很,還愛喝可樂、酸奶。
老人家中的幾處細節(jié)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:門廳處雖只有三級臺階,但方便老人,兩側墻壁精心裝置了扶手;門外鋪上了地毯,防治老人滑倒,院外門口也修成了緩坡。家人的孝心和對老人細致入微的呵護可見一斑。
談到陪伴自己多年的奶奶,蔡春生有感而發(fā):“每天回到家,到老人房間坐一會兒,吃飯時說幾句話,我就感到很心里很踏實、幸福。我年輕時做生意,經(jīng)歷了大起大落,無論多困難的階段,甚至灰心喪氣的時候,奶奶總是勸我‘沒有過不去的坎兒,只要有口飯吃,身體健康,就翻過身來’。老人歷經(jīng)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,百年凝結的感悟、閱歷、智慧和人生經(jīng)驗也令我受益終身。”